Manus AI的真相:低门槛AI代理的华丽外衣下,技术壁垒何在?
2025-3-7新闻
Manus AI 的爆火确实或许有一定的资本炒作成分,但它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:
1.用户体验与市场定位:它将“AI 代理”这个概念包装得非常直观,尤其是通过聊天式交互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,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。而像 Cursor、Deep Research、Obsidian 这类工具虽然功能强大,但用户群体相对专业,并且更偏向“辅助”而非“全自动”。
Manus AI 之所以能火,是因为它降低了 AI 代理的使用门槛,让更多非技术用户可以直接体验。
2.短期热度 vs. 长期壁垒:它的本质仍然依赖于 LLM(大模型),走的是通用 AI 代理(Generalist Agent)的路线。这意味着,它的核心技术优势并不属于自己,而是依赖于 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 这些上游大厂。一旦这些公司推出更强大的原生代理功能(如 OpenAI 在 ChatGPT 中内置更智能的自动化 Agent),Manus AI 很可能会受到极大冲击。
3.可持续性挑战:
•技术壁垒不足:它目前的智能体能力,实质上只是将 LLM 调用与 RAG(检索增强生成)结合,靠工程手段包装用户体验,而非真正的 AI 突破。对于已经习惯用 Cursor、Deep Research、Obsidian 的用户来说,这种“代理”能力没有本质创新。
•成本与盈利模式:调用 LLM 进行复杂任务的成本不低,而目前的订阅模式是否可持续,还有待观察。一旦 OpenAI 这些上游厂商调整 API 价格或推出更强的免费替代方案,Manus AI 将陷入被动。
昙花一现 vs. 长期存活?
短期来看,Manus AI 确实有热度,但从长期发展角度,它的生存空间有限。如果它不能形成独立的技术壁垒,或者找到真正差异化的市场定位,最终可能会成为被大厂“顺手”替代的工具。对于深度用户来说,Manus AI 目前的能力确实没有太大惊艳感,它更像是一款“精美包装”的 LLM 调用平台,而不是革命性的新技术。
直观来说Manus AI 更像三明治的中间层,如果你有技术基础(可以搭建Github开源项目的话),完全可以跳过 Manus AI,自己搭一个更自由、成本更低的 AI 助手。
它的核心功能本质上就是把 LLM、搜索、插件、自动化工作流整合起来,通过更友好的 UI 和交互方式降低门槛,让普通用户也能体验“AI 代理”式的体验。
但对于能自己部署 GitHub 开源项目的用户来说,Manus AI 的独特性其实并不高,因为:
1.开源生态已经有类似替代方案
01
•AutoGen(微软)和 GPT-Engineer 可以用于 AI 代码生成、自动执行任务。
02
•Smol AI 系列(如 smol-developer)可以用于 AI 代理开发。
03
•SuperAGI、CrewAI 这些项目可以让你自己搭建 AI 代理系统,甚至更自由地调整代理的行为模式。
•RAG 开源方案(如 llama-index, LangChain)可以直接搭建个性化的 AI 研究助手,比 Manus 还灵活。
2.本地部署 vs. 云端服务
3.Manus AI 主要是“工程整合”而非真正的 AI 突破
01
•它没有自己的大模型,仍然是基于 OpenAI/Anthropic API。
02
•主要依靠“前端包装 + Prompt 工程 + API 调用”来提供用户体验,而这些其实并不是技术壁垒。
03
•你要是自己熟悉 LangChain、AutoGen 这些框架,完全可以自己搭类似的 AI 代理,而且更符合个人需求。

结论
对于普通用户,Manus AI 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 AI 代理体验,很直观也很顺手;但对于能部署 GitHub 开源项目的用户,它的价值其实就下降了,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开源框架+本地模型自建一个更强、隐私更好的 AI 代理。
只能说Manus AI做通用化的Agent,它和大厂比没啥优势,也没有任何技术壁垒,或许未来业务场景垂直化的是它的出路。
